Saturday, February 19, 2011

《二十世紀。跨世紀。二十一世紀》

世紀總序二十世紀。跨世紀。二十一世紀   鄭樹森
    二十世紀是戰爭的世紀。1914年爆發的歐戰是人類史上首次機械化的大規模戰爭。英國文學界菁英在此役傷亡慘重,大英帝國不對陣亡九十萬人因此稱為"大戰"(the great war),並且有"一戰文學"之誕生。在戰壕的另一方,德語小說家雷馬克也有《西線無戰事》之作。一九三九年至四五年間,全球捲入更大規模的總體戰爭,終以人類歷史上首次原爆結束。戰後的歐洲因而有猶太裔的"滅族"(holocaust)文學、德國的"廢墟"文學,義大利的"新寫實主義"文學等;後來更間接催生五O年代英國的"憤怒青年"、美國的"垮掉的一代"。一九六O年代美國泥足深陷的越南戰爭則令一代人投入嬉皮文化運動,向詩僧寒山汲取靈感。在九O年代,隨著蘇聯解體、東西冷戰結束,"社會主義現實主義"文學成為歷史陳跡。但在美國獨霸,所謂"意識形態鬥爭已然結束"的時候,年輕一輩的作家在全球零時差的狀況下,意以不同角度切入"後冷戰"的現實。
二十世紀是科技的世紀。整行排鑄機(linotype)十九世紀末在歐美開始風行後,周刊、旬刊、半月刊等日益蓬勃,因此大量需求短篇小說,令短篇這個文類在二十世紀二戰前成為迅速茁壯的西方類型。大西洋兩岸不少作家都能以此維繫生計。在世紀末,這個傳統以風流雲散,只剩下《紐約客》尚在堅持。但一九五O年代後印刷技術的突飛猛進,廉價平裝本因此日益普羅,也為作家帶來額外、甚至鉅額的收入。較能以故事情節引人入勝的長篇小說在書市力量的推動下捲土重來,再度成為壟斷的類型。但九O年代網際網路的出現不單使市場的弱勢文類(如詩、譯詩)能夠另謀生存空間,也令少數語種的文學(如愛沙尼亞)能以英語網站,在邊緣向主流發聲。
二十世紀是女性的世紀。隨著教育的全面普及,女作家隊伍的成長最為可觀。維吉尼亞.吳爾芙一九二九年發表影響深遠、堪稱女性主義宣言之《自己的房間》時,大西洋兩岸的女作家寥寥可數。一九二六年義大利女作家葛拉齊雅.黛萊達雖以卓越的小說成就獲頒諾貝爾文學獎,但她在英語文壇的備受矚目,則來自D.H.勞倫斯的大力推介。一九五O年朵麗絲,萊辛寫非洲經驗的《青草高歌》在英國出版時,艾莉絲,莫桃珂還只是蓄勢待發。但才不過是十年的工夫,大西洋兩岸風雲急變,女作家開始撐起半邊天。及至世紀之交,女作家不在囿於"自己的房間",在各類型的小說,從科幻到偵探,均可看到她們的身影。
二十世紀是後殖民的世紀。二戰前第三世界春雷乍響的民族主義,在二戰後老式殖民主義,帝國主義已無法抵擋。亞洲、非洲、拉丁美洲的新興民族國家在不斷抗爭中陸續冒現。而文學及文學語言更成為這些國家確立主體性的重要手段。如何再原宗主國的語言、文化、文學傳統中發出自己的聲音,成為不少坐家的最大挑戰,也帶來連場論爭。吊詭的是,在世紀末,原宗主國的文壇(英、西、葡、法)紛紛吸納、收編這些生力軍來茁壯自己。例如今天馳騁英國文壇的就有來自印度、巴基斯坦、斯里蘭卡、香港;千里達、牙買加、奈及利亞等地的作家。而拉丁美洲西、葡語文學的異軍突起,不單將這兩語種推入當代世紀文壇,更為原宗主國的文學帶來旺盛生機。
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